法界佛教總會logo 美國法界佛教總會臺灣網站

DRBA English法總中文網站法總越南文網站

智慧之源
Source of Wisdom

目錄智慧之源•第325期 105年5月20日出版

淺談居士的本分

◎正法佛學院學生講於彌陀聖寺楞嚴法會

佛教徒可大略分為兩種:出家人與在家人。出家人乃是三寶之一的僧寶,而在家人,今多以居士稱之。

然而,「居士」的意思是什麼?東晉慧遠大師《維摩經疏》卷一明載:「居士有二:一、廣積資財,居財之士,名為居士;二、在家修道,居家道士,名為居士。」唐代窺基大師所著《法華玄贊》卷十:「守道自恬,寡慾蘊德,名為居士。」宋代著名的禪宗辭典《祖庭事苑》卷三對居士有如下的定義:「凡具四德,乃稱居士:一、不求仕宦;二、寡欲蘊德;三、居財大富;四、守道自悟。」綜上,居士是在家的修行人,有德行,以守道為要。

什麼是道?宣公上人曾言:「這個道字,從走從首。走字是教你行,也就是要修行。不修行怎會得到道呢?首字是頭,也就是第一。修行是第一件最要緊的事,若不修行,就不能了生死。」「道是行的,不行何成道;德是立的,不立哪有德。」簡而言之,修道是為了生脫死。「道」不是靠著嘴吧說說就好,而是要身體力行的,「德」也是如此。也就是說,在紅塵世俗中,努力改習氣毛病、逆生死流,希望能了生脫死的人,是謂居士。

知道了「居士」的意思,其本份為何?也就昭然若揭了。

第一,敬三寶。猶如「先生」成為男士的代名詞,「居士」幾乎是在家佛教徒的代名詞。禮敬三寶、護持三寶是佛教徒的當然本份。三寶乃是佛教的根本。佛是三覺圓、萬德備的大聖人,法是佛陀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,僧是依法修行並將佛法傳釋給我們的人。我輩雖然業障深重,未能生值佛時,但是有幸為人,得以聽聞佛法,但因根器粗鄙,須仰賴法師教導。法師是已踏上成佛之路的人,並依法修行來教導我們。居士的首要本份乃是放下我執,誠心禮敬三寶,萬不可用個人知見,以井蛙管窺之念,妄自揣測、評斷僧團或僧團內法師的作為,造成僧團無謂的困擾,也為自己種下惡因。

第二,護僧材。能夠放下萬緣出家修行並安住道場,乃不易之事。然而,法師也是凡夫之軀,多少還是會有一些習性,所以「如法的護僧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出家人與在家人的分際不同,不可踰越。所謂的護法,不是一股腦的依著自己的想法、喜好去做,必須要合乎戒律;所謂的護法,是要幫助法師在道業上更精進,而非回到世俗;所謂的護法,是不給法師添不必要的麻煩,不耽誤法師修行。換言之,不要以金錢或物質供養個別法師,不要過分讚美某位法師,不要別請法師(請想想阿難尊者的遭遇),不要特別以私人情誼與法師交好•即便是法師的家人也是如此,畢竟法師已是出家之人,實不宜再走回頭路。請想一下,明代聖僧蓮池大師的「火坑」公案,若不是「火坑」,也成就不了這位明代的聖僧。時下許多人喜歡當追星族,甚至對僧眾也是如此,對地位高或是名聲大的法師,特別喜歡吹捧、親近,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,不但容易長養法師的貢高我慢心,更是妨礙他人修行,這是種地獄的因。居士要成為法師修行的增上緣,而非逆增上緣;要成為法師修行的助力而不要為法師製造境界與考驗。

第三,守規矩。無規矩不成方圓,世俗是如此,修行也是如此。尤其是進入道場,須配合道場作息與法會行程,不要將世俗的話題與言談帶到道場,不要特異獨行,不要佔三寶的便宜;來到道場就是為了修行,而不是來製造散亂的心並影響他人修行。能夠守規矩的人,多數是可以守戒律的。戒律是修行的根本。戒律持得嚴謹,心就不易散亂、容易安定,進而就能獲得智慧。如果一下子做不到五戒圓滿,起碼在道場要遵守道場的規矩,在家要守國家的法律,這是守戒律的第一步。

第四,少欲望。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,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多,「需要」已被忽視,大家追求的是「想要」。對物質是如此,對人際關係也是如此,對修行更是如此。讓自己的貪心日增,追逐眼耳鼻舌身意的快感,心往外弛,便與道相違背。一旦欲望多了,更是讓無明牽著鼻子走,我執日高,對三寶的尊重也隨之日低,即便是行善事,必也是善惡夾雜,所謂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。上人從來沒有教我們要做一個快樂的佛教徒,因為快樂一詞,都為世間放逸享樂的代名詞,那種樂來的快,去的也快。不是說我們就要不快樂才是好的在家修行人,身為佛教徒不能捨本逐末、本末倒置;我們要的是清淨為樂、助人為樂、寂滅為樂,乃至於無住為樂,這種樂才是長久的樂,也是種日後修行的善因。上人說過「苦可以受盡,福不能享盡」。欲望少的人,其福必長。

第五,多積德。上人曾說:「德行是人的根本。」德行也是我們修行的資糧,沒有德行,修行的路走不遠,故要多積德。上人還說:「德行先由小處做起。『毋以善小而不為』,你不要以為小善就不去做,而等著做大善,大善沒有那麼多。『山』是一粒一粒微塵積成的,微塵雖小,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山。德行雖小,但積多了,也會變成一座德行山。

不違背道德就是德行,不妨礙他人就是德行。無論做什麼,要以幫助他人為本份。若於利益上、時間上、文化智慧上,或其他種種事情上,對他人有所妨礙,這都是於道德有所違背。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,總以不違背道德為根本箴規。想要修道,先要培德;沒有德行,就不能修道。」

居士一詞,大家都很熟悉,但是居士其義,知者甚寥。上人說過不可以自稱為居士,因為這個稱呼是旁人稱自己的,不是我自己稱自己為居士。好像「先生」也是旁人稱自己叫什麼什麼先生,不是自己稱自己叫什麼什麼先生。要有十種美德,才夠居士的稱謂。雖然今時在家的佛教徒都被稱為居士,而我們自己亦當以「居士」為目標,恪守居士的本份,成為一位真正的居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