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界佛教總會logo 美國法界佛教總會臺灣網站

DRBA English法總中文網站法總越南文網站

智慧之源
Source of Wisdom

目錄智慧之源•第272期 100年12月20日出版

前言古代叢林的感動不同凡響韓國之旅韓國千年古剎巡禮│道法自然│無法形容的「讚」!

道法自然

◎彭翠珍

這次韓國寺廟文化之旅,實際參訪只有三天的時間,雖然來去匆匆,深感意猶未盡,但得到的精神食糧卻是充實飽滿的,讓我看到佛教的希望和未來,原來佛教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有這麼認真修行的人,祖師輩出,證明佛法是人類心靈究竟的歸依處,也是盡虛空遍法界的,只要依著佛陀的教誨去修行,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本來面目。

這次參訪了七個寺廟,這些寺廟都各有各的特色,其中佛國寺、石窟庵、海印寺,在一九九五年都被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,是世界性歷史遺蹟,對佛教弘法利生上也作了很大的貢獻。這些寺廟不是座落於群山峻嶺之中,就是建於深山穹谷之旁,環境清幽,鍾靈毓秀,景色怡人,時值深秋,滿山楓樹,紅的、黃的把山頭妝點得非常熱鬧,正印驗了「自古名山僧占多」這句話,但也因為有真正用功修行的僧人而成就了這一方「地靈人傑」。名山古剎,古意盎然,寂靜清幽,非常適合清修的地方,真讓人讚嘆和羨慕,然而我們終究是這裡的過客,感慨之餘,想到經上的一句話「隨所住處恆安樂」和師父上人所教導的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」。清靜莊嚴的地方是修行的助緣,而隨順因緣,把握當下,認真用功修行,才是正行。不變的是這一念修行的心,常常提起正念,念所受法不令忘失,就是修行。打妄想把時間空過了,就不是修行。所以修行在日用處、行住坐臥、觸目遇緣都是修行,若會用的,隨時隨地皆能安樂自在。

三天的行程非常緊湊,由於大家都懷著誠敬的心來參訪,旅途中也認真的隨著法師一起做功課。在目的地也把握時間做功課,認真體會溶入他們的修行當中,感得佛菩薩保佑,雖值秋末冬初的時節,仍然陽光普照、氣候涼爽怡人,讓我們旅程順利平安,真是一趟殊勝的旅程。記得在通度寺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參訪,我們隨著法師在封印了釋迦真身的舍利塔前,三步一拜繞塔一週並作迴向,感覺非常殊勝法喜。也利用時間在大雄殿禮佛打坐,通度寺的大殿因為供奉了釋迦真身舍利塔,所以沒有佛像,只建造成莊嚴的佛壇,彷彿在告訴我們眾生不要著相,要思惟學習釋迦如來的德行和精神。大殿裡莊嚴肅穆、環境清幽、涼風徐來、空氣清新,頓時覺得輕安自在,禪悅法喜,原來自己的心也能這麼清涼,就如華嚴經所說的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眾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眾生無始以來被無明妄念蓋覆了清淨本心,若沒有無明妄念,心自清淨,智慧光自然就被開發出來。所以打妄想會障礙我們修行,修清淨心才能與佛菩薩相應,時時得到清涼自在。

因行程中將參拜西庵元應法師,所以我很快就決定報名參加,也滿了我三年來的願,與元應法師一面之緣是在二○○八年,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,為期十二天手抄華嚴經金泥墨寶真跡展覽會,因為元應大師和上人有相同的氣質和風範,都是有德行的高僧,元應大師是韓國當代著名的大禪師及書法名家,素有「寫經通禪」之稱,從一九八五年至公元兩千年長達十五年時間,元應大師以堅毅無比精進不懈的禪修功力,以墨汁與泥金分別書寫二部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,三寶加被沉潛的墨色與金燦經文耀然紙上,莊嚴地發出令人攝受的力量,凡遇妙因緣而得觀之者,莫不衷心讚嘆,而大師曾發願,願見此寶者皆能種下善根,可見大師之悲心悲願。

一到西庵,我們一行人先由其弟子帶領參觀大殿,大殿是由天然石洞開鑿而成,內部佛像壁畫是由大師親手繪畫,請石匠幫忙雕刻,雕刻得非常精緻、出神入化,實在已達「藝術參禪、禪中有佛」的最高境界。之後去參拜元應大師,並聆聽大師慈悲的開示,其中印象深刻的是,大師曾說:「下心,謙下誠敬的心,是修行人一輩子要去做的事,雖然很不容易,但這是修行人終其一生,要努力的功夫。」他也強調寫經、雕刻是他修行的一部份,但不是全部。由於語言的關係,雖然沒有解釋太多,但由此可知修行要福慧並重,才能圓滿。我們也被特例參觀他平常修行的寮房,是在一個小洞窟裡,裡面擺設非常簡單,一張桌子、一個小櫃子、和一塊能睡的小地方吧!山洞口有兩重門,第一個門上寫著大死門,第二個門上寫著獅子窟,「大死門」讓我想到上人說的話「捨不了死、換不了生、捨不了假、換不了真」,我想這可能是元應大師為法忘軀,發大修行的決心吧!

「獅子窟」可能是大師想為佛教弘法利生的悲願吧!大師早年決定在智異山西庵修行,就是因為這裡有韓戰時期很多戰死的冤魂,所以發願用功修行超度他們,大師一生以其高潔的禪心,不懈的意志先後重建,因韓戰損毀的五百年古剎碧松寺,並新建瑞山品精舍。其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。他的修行對韓國佛教也有很大的影響和貢獻。拜訪過元應大師之後,深深的覺得元應大師和宣化上人,他們之所以偉大,在於他們都有一顆悲天愍人的大慈悲心,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,而大悲心就是成就他們修行的力量。在修行的路上會累、會懈怠、會退心,就是因為悲心不夠,凡事有個「我」在作崇,所以一事無成,因此我們要體悟空性,把「我」給空了,長養我們的悲心,真正行菩薩道,才能成就我們的修行,達到成佛的目標。

行萬里路,勝讀萬卷書,這五天的行程為我們在修行的路上,上了一堂寶貴的一課,旅程雖美,終將回到原來的地方,繼續我們未完成的修行,此次之行,讓我深深體會「道法自然」這句話的道理,道是無所不在,自自然然的,不需尋找,不假造作,本自具足的。古德云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」,所以,修行就是在修這一念心,而一切法從心想生,所以要善用其心,以善法輔助自心,才能速獲一切勝妙功德,願我及一切眾生於這一生皆共成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