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界佛教總會logo 美國法界佛教總會臺灣網站

DRBA English法總中文網站法總越南文網站

智慧之源
Source of Wisdom

目錄智慧之源•第239期 98年03月20日出版

    改過遷善──

一切往好的做

◎陳吉雄 - 九十八年一月卅日講於臺北•法界梁皇寶懺法會

今天是大年初五,先祝福各位:「新年快樂,萬事如意」。在經歷國際金融海嘯之後,深深祈望我們的國家,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五穀豐收,人人健康快樂。

師父上人曾經在萬佛聖城春節時,勗勉大家:「新年開始,就是要改變舊習氣。從今以後,我們要選擇新的方針、新的宗旨,重新做人。所謂新的方針,就是把嫉妒、障礙、貢高、我慢等習氣完全消滅,不令它發生作用。所謂新的宗旨,就是不爭、不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語。」

師父上人並且說:「對於以上各項,大家一定都聽了很多次,但能真正實行的並不多,所以期望大家都能說到做到,才能達到做人的目標。」

人的一生,匆匆忙忙,勞勞碌碌,所追求的到底是甚麼?我們做人的目標是甚麼?其實,人一生的努力,最後祇在追求「心」與「境」的平衡而已。「心」就是自己內心的情境,自己的想法、感受;「境」就是身體外在的處境,客觀的狀況。而我們的一生,就是在「心」與「境」之間,努力創造好的空間,去求取圓融、平衡而已,這是我們做人的目標。人生最後帶走的不是名位、財富,而是一個更好的自己,留下的是一個更好的環境。

然而我們如何才能達到做人的目標?其實靠的是「戒、定、慧」。人的一生,會遇到很多事情,發生很多事情;這個時候,人將有很多的選擇,有好的,也有壞的,有應該做的,也有不應該做的。如果能「持戒」,你便會有正確的選擇。而每一件事情的結果如何?成與不成?靠的是自己不斷的努力,和堅強的定力,因為有正確的選擇、堅強的定力,最後產生了智慧,進而達成人生的目標。

人的一生,只不過數十寒暑而已,轉瞬之間,就消逝了,可是人人放不下,執東著西,爭名奪利,勾心鬥角,在名利上徘徊。對於任何事物,都想「得到」,同時也害怕「失去」。最後或許是「得到」了,但是也因「得到」,而失去原本所「具有」的。無論是在事情的過程中,或是最後的結果,你將發現為了「得到」,而失去了「本有」,所以人們往往經歷得失後,才看到「捨」,才知道要「捨」,「捨」就是「付出」,「付出」就是「布施」!

而「布施」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作為中,其實就是幫助別人。助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是我們應該做的事。談到助人,我們要如何做,才能真正的助人呢?重要的是,你要感受到別人的需要,讓人家願意接受你的幫助,而又如何才能讓人家願意接受呢?

一個人光只是優秀、厲害是不圓滿的。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稱讚、肯定,只要夠優秀、夠厲害,就可以辦到,但是要讓別人願意接受你,就要靠謙卑。助人,是件最謙卑的事;如果有人不願意,那是你不夠謙卑,你還有嫉妒、障礙、貢高、我慢的習氣。你讓都不讓,別人怎麼會願意接受你?要真正做到不爭、不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語,人家才會願意接受你的幫助。

幫助人要以開闊的胸襟,以同理心對待。人人生而平等,和人家相處,不要有分別心。自己和他人都一樣,並沒有不一樣,只是他目前需要別人的幫助而已。幫助人家,要至誠懇切關懷別人,讓人家感受到你的用心,一個人受人歡迎、歡喜,除了具有能力、智慧之外,更需要有一顆「關懷」的心!

學習佛法,重要的是要將佛陀的教誨,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,切實實踐;也就是師父上人所說的,要說到做到。所以我們在生活中,要時常觀照自己,反省自己,有那些習氣、想法需要改變。人的一生,在經歷得失之後,知道要「捨」,要「付出」,要「改變」。一個人出生之後,歷經成長、茁壯、老化,一直到死亡,要經過許多的考驗與磨難。所以,人的一生,不能以不變的自己,走完人生的旅程;一定要改變自己,讓自己能度過難關。

人生無常,環境都在不停變化,如果自己不變、執著,遲早會出問題。發現問題,就要改;越不改,人生就會發生「苦」;如果不願意改善自己,就會一直苦下去!人愈喜歡講道理,遇到問題,遇到苦,就愈過不去。只講道理,是行不通的。智慧不是道理,智慧能夠解決問題,圓滿處理事情的能力,就是智慧。

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,經由幫助別人,讓自己學習謙卑,以平等心關心他人;以慈悲心,行菩薩道。讓自己做到不爭、不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語,這是人生的真義。

佛法能洗滌眾生內心的塵垢,幫助眾生懺悔往昔業障,去除貪、瞋、癡,端正眾生的言行舉止,引導眾生走向人生的康莊大道。我們過新年,參加「梁皇寶懺」法會,但願大家都能發露懺悔,改過遷善。師父上人告訴我們:過新年,要發大誓願,一定要改過遷善!要怎樣改過自新呢?也就是一切往好的地方去做,體會並實踐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的真正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