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界佛教總會logo 美國法界佛教總會臺灣網站

DRBA English法總中文網站法總越南文網站

智慧之源
Source of Wisdom

目錄智慧之源•第172期 92年8月10日出版

菩薩重惡輕善?

◎摘錄自宣公上人講述《華嚴經淺釋》卷二十〈十行品二十一之二〉

菩薩對一切眾生,不作主人,不左右眾生,不指揮眾生。對待眾生,一視同仁、一律平等,沒有親疏的分別,沒有遠近的思想,也沒有好惡和美醜。這就是「無所適莫」。

菩薩教化眾生,無有所求,無有所得,沒有企圖,沒有希望。乃至不求一針一線的報酬,也不求一毫毛那樣大的好處,也不企求一字的讚美和一句的歌頌。

菩薩的願,是盡未來際的時間,修菩薩所修的行門。菩薩未曾生一念為自己的利益而著想。菩薩的心,就是欲度脫一切眾生,令其返本還源、反迷歸覺,恢復本有清淨、本源妙覺、真如自性,永離三界的苦海。

此時有人在打妄想──菩薩教化眾生,一律平等,不分彼此,為什麼要教化惡的眾生,捨棄善的眾生,這是什麼道理?菩薩這種「重惡輕善」的思想,豈不是不平等嗎?

菩薩對眾生沒有主宰,也沒有親疏、遠近、善惡、是非、憎愛、美醜這種的觀念。好像慈心的母親(菩薩),對有病的兒子(惡眾生)要細心的照顧,令他早日恢復健康;對沒有病的兒子(善眾生),暫時不理他(不教化)。這是母愛偉大的表現。菩薩的平等思想,先教化惡的眾生,令他們「棄惡從善」。

如果不先教化惡的眾生,那麼就給魔王造機會,被魔業所攝。魔業就是惡心布施、瞋心持戒、捨惡性人、常懈怠者、輕慢亂意、識譏惡慧。

或者已經得到解脫的人,或者已經得到安隱的人,你常去親近,常去供養,這也是魔業。沒有得到解脫的人,沒有得到安隱的人,你不肯教化,這也是魔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