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界佛教總會logo 美國法界佛教總會臺灣網站

DRBA English法總中文網站法總越南文網站

智慧之源
Source of Wisdom

目錄智慧之源•第344期 106年12月20日出版

述而不作

◎宣公上人 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四日•講於萬佛聖城妙語堂


孔子沒有標奇立異、想要出風頭的這種思想,這就是一種菩薩發心。

子曰: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於我老彭。」
◎出自《論語•述而第七》之一

「述而不作」這段的意思,是孔子不表示自己怎麼有才華、著多少書,而都是檢定古書,他把古人說過的,再重新整理一下,不表示自己的意見,這就是孔子的德行超過一般人的地方。一般人總想要標異現奇:「我弄出我的一個東西來!」總想要怎麼怎麼樣,而孔子是「述」,不自己杜撰出什麼書,所以他刪詩、書,定禮、樂,而詩經、書經、禮記、樂經都是古人著的,不是他著的。

孔子所作的就是易經繫辭和春秋,不過春秋也是孔子根據魯國歷史春秋,加以整理修撰而成。孔子「刪詩書」,詩經當時很多很多的,所以他就選出三百多首,其他不重要的,都刪去;書經也有不正確的地方,孔子都把它刪去。「刪」就是不要了,只要它精華、重要的部份。那麼這都叫「述而不作」。

「述而不作」就是不表現自己的一種態度。因為他不是在那兒求名,好像現在很多人都想要自己寫出個什麼東西,出一部書,就一舉成名了,這和孔子「述而不作」正相反的。

雖然他不是創作,可是經過他一番選擇,或者是制定以後,後人從他修訂的著作中,受益良多。所以孔子是一位繼往開來的文化傳人,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的功臣,所以中國人稱他為「大成至聖」,他是集所有古時最好大成的聖者。

為什麼孔子「不作」呢?就因為當時可能就有很多書了,他覺得那麼多書,他若再著,那麼世間的書太多了,人怎麼看得完呢?所以他只要把古人的東西整理,規定出來就夠了;而且孔子好古人的這種學問,古人所留下的遺產,這叫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。」

孔子沒有標奇立異,想要出風頭的這種思想,這就是一種菩薩發心。以前也講過,孔子是水月童子來的,水月童子是個菩薩。他為什麼到中國來,提倡這種文化呢?也就因為要給佛教鋪一鋪路,作一個開路的先鋒,老子也是為佛教鋪路。所以佛教以後傳到中國來,一般人就很容易接受。

竊比於我老彭:「竊」有「我」、「私下」等謙稱的意思,是「私淑諸人」,就是我自己不敢公開,偷偷的;這個「竊」本來是竊取,就是偷的意思。那麼孔子偷偷地做什麼呢?自己偷偷地學老彭,自比古來商朝的賢大夫老彭那樣的行為。這也是孔子不願意炫示自己的才華,就取旁人的才華來說一說就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