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界佛教總會logo 美國法界佛教總會臺灣網站

DRBA English法總中文網站法總越南文網站

法界食譜素食小問美好新生活:(三)


秋季養生概念

時至秋令,碧空如洗,地氣清肅,金風送爽,萬物成熟,正是收穫的季節。秋季的氣候是處於「陽消陰長」的過渡階段,立秋至處暑,秋陽肆虐,溫度較高,加之時有陰雨綿綿,濕氣較重,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,故有「秋老虎」之說。

「白露」過後,雨水漸少,天氣乾燥,晝熱夜涼,氣候寒熱多變,稍有不慎,容易傷風感冒,許多舊病也易復發,被稱為「多事之秋」。

由於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相適應,體內陰陽雙方也隨之發生改變。因此,秋季養生在對精神情志、飲食起居、運動導引等方面進行調攝時,應注重一個「和」字。

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「春捂秋凍,不生雜病」的諺語,符合秋天「薄衣禦寒」的養生之道。但對「秋凍」要有正確的理解,領悟其中真髓。

*小編插語:
晚秋氣候變化較大,早晚溫差增加,特別是秋冬交接之時,常有強冷空氣侵襲,以致氣溫驟降,此時若再一味強求「秋凍」,就會適得其反。

自「立秋」節氣以後,氣溫日趨下降,晝夜溫差逐漸增大,寒露過後,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入侵,出現「一場秋雨一場寒」。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,循序漸進地練習「秋凍」,加強禦寒鍛煉,可增強心肺功能,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,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。

如果到了深秋時節,遇天氣驟變,氣溫明顯下降,陰雨霏霏,仍是薄衣單褲,極易受到寒冷的刺激,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,引發感冒等病,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、慢阻肺、心腦血管病、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,若不注意天氣變化,防寒保暖,一旦受涼感冒,極易導致舊病復發。

寒冷刺激可致體表血管彈性降低,周圍阻力增加,使交感神經興奮,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動脈收縮、血壓升高,易發生腦血管破裂出血。寒冷刺激還能使血液纖維蛋白濃度上升,血液黏稠度增加,導致血栓形成,危及生命和健康。

因此,要順應秋天的氣候變化,適時地增減衣服,做到「秋凍」有節,與氣候變化相和諧,方為明智之舉。

秋天氣壓較高,溫度減低,而且空氣乾燥,因此秋天要防燥養陰,其養生離不開潤燥、暖體、養肺、益氣。

在飲食方面,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傷害。少攝取辛辣、多增加酸性食物,以加強肝臟功能,因為中醫認為:「肺氣太盛可剋肝木,故多酸以強肝木。」從食物屬性解釋,少吃辛,以免加重燥氣。

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,但也不能過量。酸性食物諸如:芝麻、核桃仁、銀耳、菠菜、茄子、四神等,多吃山楂、豆腐、蘋果、葡萄、石榴、楊桃、檸檬、柚子、柿、柑桔、梨、葡萄和龍眼等,要少食辣椒等耗氣辛辣之品。秋天要少吃生菜沙拉等涼性食物,食物最好過個火,燙一燙再吃。就太陽能量來說,秋天陽氣漸收,陰氣慢慢增加,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。尤其應避免瓜果,因為秋瓜壞肚,像是西瓜、香瓜易損脾胃陽氣。

《黃帝內經•素問》指出:「秋涼冬寒,陽氣漸衰。」冬天人體內腎和膀胱經脈的氣旺,冬季養生基本的原則仍然是《黃帝內經》中的一句格言: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」冬天萬物斂藏,我們(尤其是老年人)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,收藏陰精,使精氣內聚,以潤五臟。用藥則以滋陰藥來補益陰氣,衣著則不必過厚過暖等等。而以上原則主要是從強化腎的功能著手的。所以,一切有關補益腎臟、強化腎臟、養護腎臟的養生方法,也就是中老年人冬季養生的主要內容和第一選擇。